微生态制剂主导未来饲料添加剂新发展
微生态制剂,特别是乳酸菌的应用已成为2012年饲养企业关注和选择的热点。
随着《食品安全法》的实行,以及《新饲料和新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即将实施,国家已从政策层面要求企业规范生产,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禁止滥用药物添加剂,严厉打击超政策使用添加剂。在现有养殖环境、饲养管理水平下,控制并减少抗生素、重金属盐等安全隐患大的添加剂,极有可能导致动物生产性能下降和饲料配方成本上升。因此,以“安全”为核心的新形势将考验畜禽养殖者,对饲料产品的安全、高效及低成本提出更高要求。
如何能够不断提升产品的安全性与品质,同时降低成本?饲料添加剂的选择和应用成为关键。以稳定化耐高温乳酸菌为代表的高品质微生态制剂,具有调节动物肠道菌群平衡和肠道健康、提高生产性能和免疫力等功效,正成为生产安全、高效、低成本饲料的首选添加剂。
发展契机:饲料添加剂管理新条例 农业部印发的《2012年畜牧业工作要点》28条中,有两条是直接与饲料添加剂有关的。其中第12条为“做好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实施工作”;第14条为“强化饲料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其潜台词就是继续组织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开展饲料中未知风险物质排查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价;制定公布《饲料原料目录》,修订《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打击饲料生产中滥用非饲用物质的行为。 乳酸菌:最理想的饲料用微生态制剂 乳酸菌主要是参与皮肤与粘膜免疫,抑制大肠杆菌生长,降低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第三方面体现在对环境的改善作用上。由于使用了乳酸菌添加剂,起到分解氨气和硫化氢的作用,可直接降低粪便中50% 以上的病原菌;第四是可以当生物脱酶剂,没有毒素残留也不会产生不良的副产品。吴家泉博士最后对记者强调,乳酸菌制剂不仅在饲养上有显著效果,对于饲料企业而言,更能降低成本。
从以上两条不难看出,新条例=老条例+ISO9000+重典=饲料安全=食品安全。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安全!让我们把目光再次瞄向修订后的《饲料添加剂品种名录》,其中就充满了玄机。 修订后名录的一些变化显示,经农业部批准的具有预防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作用,可在饲料中长时间添加使用的饲料药物添加剂,其产品批准文号须用“药添字”。而药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也有了更进一步规范:化工合成类药物添加剂禁用;促生长添加剂继续留用;抑菌类添加剂涉嫌抗生素可能禁用或修正使用说明。其主旨就是要逐渐减少药物品种,增加饲料添加剂品种,提高添加药物成本。通过《饲料添加剂品种名录》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发现,在2008年,我国农业部公布的1126号公告中规定了16种饲料微生物添加剂,而在农业部公示的新《饲料添加剂品质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允许添加的饲用微生物增加到34种,是添加剂中增加品种最多的。
由此可见,2012年删减药物添加剂、提高药物添加成本已成必然。而增加饲料添加剂、发展单一饲料产品是未来方向。品种大幅增加的微生态制剂将肩负起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使命。
微生态制剂,是指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微生态平衡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提高宿主健康水平的正常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和选择性促进宿主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总称。我们可以回溯一下它的发展历程。1899年,法国科学家Tissier博士发现了第一株菌种双歧因子。1908年,俄罗斯科学家伊利亚梅契尼科夫指出摄入大量发酵乳制品与保加利亚人的长寿密切相关。到了1954年,Vergio比较了肠内微生物菌抗生素和其他微生物的主要物质,首次介绍了微生态制剂。1965年,Lilly和Stillewll最早将微生态制剂描述为微生物产生的促生长物质。1974年,Parker将益生菌定义为有助于肠道微生物保持平衡的微生物或相关物质。1998年,Guarer等科学家相继给出了益生菌的进一步完善定义。
1989年,美国FDA公布了43种饲用安全微生物菌种。在中国,饲用微生物菌群也由08年农业部规定的16种增加到目前的34种。动物营养与微生物专家刘爱君女士告诉本刊记者,增加的微生物品种中乳酸菌的种类最多,其次是芽孢菌。她介绍说,动物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有一个大致分类:乳酸菌类、芽孢杆菌类、酵母菌类、光合细菌类、寡糖类(益生元),以及合生元。
在当前关注食品安全的大背景下,微生态制剂,尤其是乳酸菌类为何能成为饲料添加剂中的新宠?刘爱君解释说,从几个指标一比较,就看出其优势了。乳酸菌的耐热性能比较差,但包被乳酸菌和芽孢杆菌的耐热性能是最强的,这样可以耐受饲料的加工环境。其次,乳酸菌可以在肠道内定植,芽孢杆菌和酵母菌则不可以在肠道内定植,他们属于肠道的外源菌。从产酶能力上看,乳酸菌主要产乳糖酶、蔗糖酶和肽酶,芽孢杆菌产蛋白酶与淀粉酶。从世代时间上看,乳酸菌是25 分钟,芽孢杆菌20 分钟。最主要的一点,乳酸菌的促生长能力和促免疫能力都是最强的。芽孢杆菌的促生长能力也不错,但促免疫能力就远不及乳酸菌。所以说,乳酸菌是非常好的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的微生态制剂。
由于耐热性的缺陷,目前业内也正在积极研究稳定化耐高温乳酸菌的最新技术。“我们目前致力于研发包被乳酸菌,给乳酸菌增加保护层,提高饲料加工、储存过程中的留存率。”刘爱君对记者表示,包括北京好实沃生物技术公司在内的企业已在稳定化包膜乳酸菌生产工艺方面取得了突破。乳酸菌的促生长能力和促免疫能力都是最强的。
有效提高动物生产性能,降低成本
微生态制剂能否成为饲料添加剂的首选,另一个关键因素还在于是否能切实满足动物生长的需求,这是对绝大多数企业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动物营养专家吴家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微生态制剂将成为热点,首先是顺应条例新规和食品安全要求的必然选择。其次,微生态制剂,特别是乳酸菌应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中,对动物生长性能确实具有比较明显的提高,这才更加受到企业关注和青睐。
吴家泉博士介绍说,以猪为例,乳酸菌的使用对于猪只生长性能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提高生产性能。“我们做了大量的数据采集和跟踪实验,通过对日采食量、日增重、饲料系数等几个重要指标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采食含乳酸菌产品的猪群,采食量提高7.8%,日增重提高7.6%,饲料系数降低0.1。”其二,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方面效果明显。
微生态制剂,特别是乳酸菌的应用已成为2012 年饲养企业关注和选择的热点。当然,饲料添加剂的种类繁多,每一种产品都有其独特优势,例如酶制剂的应用也相当广泛。以后我们将对如何选择饲料添加剂及其具体应用做更详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