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农药——记者探访农业大省陕西重要蔬菜基地
对农药的使用情况,我国一直非常关注,2001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农药管理条例》,2010年又针对新形势做了新修订,与此相应,各地政府也出台了各种具体的管理办法。但是,蔬菜水果的农药滥用,却日益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大问题。现在,高毒农药到底泛滥到什么程度,地方政府对此的重重禁令起作用吗?
走访渭南农药店:高毒农药随处可见
渭南地处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素有“关中粮仓”、“陕西棉仓”之称,拥有粮食、棉花、苹果等十大农产品基地,这些农产品广泛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在陕西省渭南市民生街上的农贸市场,遍布着大大小小近百家农药商店。记者随机走进一家,以打地里的虫子为由向店主咨询,这位店主毫不犹豫地向记者推荐了国家限制使用的高毒农药“氧乐果”。这种农药早在2002年农业部就明令要求限制使用。但店主却忽悠记者,说氧乐果只是中毒农药,可以随便用在任何蔬菜和果树上。
此外,店主还推销一种更厉害的杀虫药“甲拌磷”。记者看到,店主是从几大箱农药的最里面拿出了一瓶甲拌磷,甚至店主本人都不敢直接用手接触药瓶,而是拿一个塑料袋子小心翼翼套住了瓶子,似乎生怕农药泄漏出一点点来。记者看到,这种农药的瓶子上画着恐怖的高毒标识,使用说明上也明确标注:只能用于棉花拌种或浸种,禁止用于粮食、蔬菜、果树。但这位店主却热情地向记者推荐用这种农药给蔬菜除虫,并声称什么农作物都可以。 调查蔬菜基地:自家菜拒打农药,外销菜喷洒高毒农药 记者在渭南市的4个县区一路走访,实地调查了10多个村子。记者注意到,这里的菜农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会有一块自留地,自留地里有些菜看上去品相不好,但他们只吃这种菜。菜农告诉记者,自己家吃的蔬菜不打毒性大的药,卖的可以打。 专家思考:农药泛滥诱发癌症增加
农业部从2011年起就要求“高毒农药经营单位核定规范化、购买农药实名化、流向记录信息化、定点管理动态化”,做到“高毒农药100%信息可查询、100%流向可跟踪、100%质量有保证”。陕西也于2012年在全省统一实行高毒农药“五项制度”的严格管理,要求对高毒农药产品的来源、购买者身份、购买数量、购买时间、购买用途、联系方式等进行详细登记,凡购买高毒农药的人员,必须凭本人身份证或户口本以及所在地村委会或合作经济组织出具的种植证明,根据需要限量购买。但在这里,店主没有要求记者出具任何证明就把氧乐果和甲拌磷这两瓶高毒农药卖给了记者。店主告诉记者,这些不是剧毒的,不用登记。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几家农药店,销售剧毒农药的情况一再出现。这些违法违规、随意销售高毒农药的店主难道不知道高毒农药的危害吗?一位店主告诉记者,他们自己根本就不吃本地产的蔬菜和水果。那位店主说:“我都不敢吃自己的果子,咱们种果树就是为了收到更多的钱,不是吗?现在虫子很厉害,如果苹果的食心虫已经长成了,就是将苹果扔进没有兑过水的农药里也杀不死,但是谁要吃了这个苹果,寿命会从60岁减到40岁,属于慢性中毒、自杀。”
华县是陕西省渭南市重要的蔬菜基地,记者来到华县三小镇一个规模较大的蔬菜种植区,刚进入这里,记者就闻到了一股强烈而刺鼻的农药味。在这里,记者随处可见被丢弃的农药瓶、农药袋和针剂。在园区的路中央,记者还发现了一种叫 “克百威”的高毒农药包装袋,国家规定这种农药是绝对禁止用在蔬菜水果上的。按照2008年《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第六条规定:废杀虫剂及其包装物应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显然,这条规定在这里也完全没有得到执行。
这里的菜农告诉记者,大棚蔬菜高温高湿,非常容易患虫害,因此即使蔬菜没有病,他们平时也要打药预防。在十几座大棚之间,记者意外发现了一块露天种植的菜地。这位80多岁的菜农告诉记者,这是他家的自留地,老人说他只吃自留地里的菜,从不吃大棚里长的菜。市面上卖的蔬菜滥用农药,吃多了得癌症,老人还劝说记者少吃韭菜。
既然对于这些禁药的毒性,菜农们心知肚明,为何依然大量使用呢?一位种大棚菜的农户告诉记者,与普通农药相比,高毒农药价格更便宜,以有机磷类的高毒农药为例:300毫升包装的每瓶7到8元,1瓶兑3到4桶水,可以喷1亩地。每亩用药成本不到100元,比普通农药至少能减少三分之一的成本,而且高毒农药打虫的效果还要比普通农药好得多。这位菜农告诉记者,对于韭菜种植来说,采用高毒农药在当地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因为土壤当中有一种叫韭蛆的病害虫非常抗药,不用高毒农药例如甲拌磷,很难防治。菜农说,他家以前种韭菜的时候,喷洒的就是高毒农药。
更让记者震惊的是,当地农民不仅随意给蔬菜喷洒高毒农药,而且喷药的频率还很密集,有时两三天就会喷一次,远远超过了至少需要7天的农药间隔期。
记者在陕西省渭南市看到,商店随意出售高毒农药,农户随意喷洒高毒农药,情况触目惊心。为什么那么多法律法规都变成了一纸空文,为什么农民们对高毒农药如此依赖?为什么生态环保的种植技术得不到农民认可?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作为中国著名的植物学家,蒋高明长期跟踪调研高毒农药泛滥的情况,他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作为农药生产、使用的第一大国,单位耕种面积化学农药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出3到5倍,而遭受残留农药污染的农作物面积接近百分之百。
蒋高明认为,近十多年来农药泛滥,良莠不分地杀死了大量害虫的天敌,严重破坏了农田的生态平衡,并导致害虫的抗药性不断增强。 “农业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农药用量越用越大,防治效果越来越差,已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在蒋高明的多地调研中,他曾亲眼目睹许多经常喷洒高毒农药的农民最后得癌症死去。他还发现,因滥用农药,各种器官的怪异病类正大量增加,农药滥用已成为诱发癌症的罪魁祸首。
近年来,毒豇豆、毒韭菜、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蒋高明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农民是讲究“实惠”的,“他要求用一个比较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更好的产量,这意味着效益。”高毒农药用量少、价格低、杀虫效果好,自然获得果农欢迎。
记者观察:别让措施只在墙上体现
农药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泛滥,正在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之祸。尽管推波助澜的因素很多,但是在陕西省渭南市,记者看到的是一个没有作为的监管体系:墙上贴有禁用高毒农药产品的宣传,经销商却照卖不误,农户对虫害一筹莫展,随意使用高毒农药,触目惊心的现象一个接一个。记者不禁要问,为什么职能部门不能在源头发挥作用?盼望当地政府切实负起责任,别让措施和办法只能无力地贴在墙上,别再让百姓为吃心碎。